她是js345金沙城场线路所属绿茵公司青年职工刘肖,她作为北京市第七批东西部协作专业技术人才来到巴林左旗农牧局,肩负使命,跨越千里奔赴内蒙古巴林左旗,扎根基层、深入一线,在产业帮扶、乡村建设、生态治理等领域深耕细作,成为京蒙两地携手迈向共同富裕的桥梁与纽带。
一、产业赋能: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深度变革
巴林左旗的农牧业曾面临产业链条短、品牌附加值低等瓶颈。刘肖与其他挂职干部们依托顺义区帮扶资源,聚焦当地资源禀赋,推动构建“三主三特多基”产业格局——协助旗内17家企业筛选125款产品参加活动,以笤帚苗、肉牛、肉驴为主导产业,中药材、设施农业、糯玉米为特色产业,肉羊等为基础产业,形成层次分明、协同发展的产业矩阵。在挂职干部的带领下巴林左旗村企、村村结对帮扶项目87个,涉及资金1215万元。她奔走于田间地头与企业车间,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挂职干部们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,让巴林左旗的牛羊肉、杂粮杂豆等产品不仅“种得好”,更能“卖得俏”。
二、乡村走访:用脚步丈量责任,以实干回应期待
为确保京蒙协作资金精准落地、项目发挥实效,刘肖与其他挂职干部们在2300亩退化草场联合当地农牧局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,开展“百村示范”工程实地踏访工作。在碧流台镇杨家营子村,她们踩着晨露第7次考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,仔细查看植被修复、河道整治进展,与牧民探讨“生态保护与畜牧养殖协同发展”路径。在东方红村,她们深入150余农户院落,调研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从房屋外立面改造到污水管网铺设,改造面积12000多平方米。从文化活动广场规划到村规民约完善,将北京乡村振兴的“好经验”转化为符合草原特色的“施工图”。她们组织8场村民代表座谈会,收集整理200多条意见建议,最终形成贴合村情的村规民约。每一次现场办公会,都是问题的“会诊会”。每一次入户交流,都是民意的“收集站”。她们累计召开20余次现场办公会,刘肖与村民面对面交流100多人次,详细了解村民需求与期望,正用足迹串起了巴林左旗7个乡镇、23个村落的协作图景。
三、环保赋能:环境整治为笔,绘就草原新画卷
刘肖所学的特长专业是园林绿化、农业科技。作为园林从业者,在参与碧流台镇生态治理项目时,她因地制宜引入北京平原造林、小微绿地建设经验,在山坡上推广耐旱树种种植,在村道旁打造“口袋花园”,既提升生态颜值,又为牧民开辟休闲空间。在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,环境整治是重要一环,而垃圾桶的安置成为改变乡村面貌的关键一步。以往,垃圾随意丢弃在路边、河道旁,严重影响乡村生态。刘肖和团队深入调研后,在23个村落的主要街道、村民集中活动区域,共安装了150余个分类垃圾桶。为引导村民正确分类投放,她们组织了3场垃圾分类知识讲座,覆盖村民1000余人次,还在垃圾桶旁张贴图文并茂的分类标识。垃圾桶安装后,成效立竿见影。村庄道路旁垃圾堆积现象减少了80%,河道垃圾漂浮物降低了75%,蚊蝇滋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。村民们从最初的不理解、不配合,到如今主动参与垃圾分类。垃圾桶不仅“装”走了垃圾,更“装”起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,成为乡村环境从脏乱差迈向整洁美的有力见证,为建设宜业和美乡村筑牢了环境根基 。
四、协作心声: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
“挂职不是过客,而是草原的‘新村民’。”她学会了用蒙语问候牧民,习惯了喝奶茶、吃手把肉的生活节奏,更把巴林左旗的发展当成了“自家事”。在京蒙协作座谈会上,她结合实地调研所得,提出5条建设性意见,她积极建言献策,推动建立“顺义-巴林左旗”产业协作联盟。在消费帮扶活动中,她主动配合各部门组织旗内重点农牧企业、合作社参与“赤峰好物进北京”活动。为消费帮扶品牌搭建桥梁、强品质,努力实现“赤峰好物”美誉度与北京“菜篮子”供应力的双提升,让草原牧区焕发生机,更让刘肖在基层淬炼中收获成长。
从燕山脚下到巴林草原,刘肖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京蒙协作的时代答卷。她是产业振兴的“规划师”、乡村建设的“施工员”、生态保护的“守护人”,更是民族团结的“连心桥”。如今的巴林左旗,产业基地里设施完善,示范村落中绿意盎然,牧民的笑脸上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——这便是挂职干部们最想看到的“协作硕果”,也是京蒙两地携手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。